近年來,各地涌現出一批產業特而強、功能聚而合、形態小而美、機制新而活的精品特色小鎮。但也要看到,當前特色小鎮建設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比如部分地區存在一些錯用概念或停留于紙面上、投資主體缺失、并未動工建設的“虛假特色小鎮”,部分特色小鎮對特色產業論證不到位,產業特色不明顯、規模小、鏈條短、技術差,缺少主導領軍企業,未來難以形成集聚效應和特色產業集群。
針對各地在特色小鎮建設方面的實踐探索,國務院辦公廳日前正式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促進特色小鎮規范健康發展意見的通知》,為推動特色小鎮健康規范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重申了5條“底線紅線”。值得關注的是,通知首次提出以各省份為單元,對全國特色小鎮全面實行清單管理。
對全國特色小鎮全面實行清單管理,很有必要。“特色小鎮作為一種微型產業集聚區,對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和新型城鎮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有2萬多個小鎮,怎樣才能夠上“特色小鎮”資格,“特色小鎮”的標準是什么?根據《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特色小鎮認定對象原則上是建制鎮,要有特色鮮明的產業形態、和諧宜居的美麗環境、彰顯特色的傳統文化、便捷完善的設施服務和靈活的體制機制。也就是說,地域的條件、擁有的資源、產業的結構等,構成了一個特色小鎮的基礎。特色小鎮建設的本質,就是為了促進村鎮經濟發展的再提速、再提質,提高當地人民收入水平,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筆者以為,建設特色小鎮,首先應融入鄉村振興的理念。特色小鎮是助推產業升級的新平臺,通過產業結構的高端化推動實體經濟供給能力的提升;特色小鎮是培育新經濟、新業態和新動能的新載體;特色小鎮是發展特色經濟的新領域,也是新型人居環境和新型城鎮化的新空間。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這些都是鄉村發展振興“理念”。
特色小鎮不能搞終身制。對全國特色小鎮全面實行清單管理,體現實事求是的精神。建設特色小鎮應留住“原生態”,要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要堅持“以人為本、共建共享,綠色發展、生態優先,產業立鎮、城鄉融合,因地制宜、特色發展,深化改革、創新機制”的原則,特色小鎮是聚山水而居,事農耕為主要謀生的農村,由土、水、人三大要素構成生產和生活最主要的內容,并以此造就各種地方特色文化。
對“特色小鎮”應實行退出機制。加強動態管理,進行嚴格的考核,對不符合特色小鎮標準的應予以取締,對一些為了“特”而大搞“虛假特色小鎮”的應該堅決打假。打造更多讓人記得住的特色小鎮,需要秉持“地方特色優勢”,不應為特而“特”地弄虛作假,死搬硬套,人為“造鎮”。并進一步在加強特色小鎮發展頂層設計、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和規范管理機制等方面進行部署,有力有序有效推進特色小鎮高質量發展。
來源:四川經濟日報
編輯:wang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