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一進入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人類賴以自豪的信息產業形象瞬間崩塌,各個國家的信息基礎設施在洶涌的數據浪潮之下的都顯得力不從心。
疫情居家——數據爆炸時代的預演
在中國,因為全國居家隔離,超過1000萬家企業、近2億人都不得不開啟在家辦公模式,加上網課、購物、視頻、社交、游戲,洶涌爆發的數據流瞬間吞沒所有帶寬與存儲空間。在短短兩天內,阿里云緊急擴容了2萬臺云服務器,騰訊會議日均擴容云主機也接近 1.5 萬臺。即使如此,仍然有大量中小企業不斷出現“系統崩潰”、“服務器宕機”。
而在歐洲,英國、西班牙等這些遍認為“技術先進”的國家,甚至上演了“運營商網絡集體崩潰”劇情,歐盟不得不緊急呼吁用戶合理分配上網時間,并要求媒體平臺降低視頻清晰度,以減輕對寬帶網絡的壓力。
雖然現在中國的疫情陰影已逐漸消散,但放眼未來,疫情期間的數據沖擊,其實只是未來“數據爆炸時代”的一次提前預演。
科技千萬條 數據第一條
在過去20來年,互聯網是數據的主要來源,而中國去年6月已經啟動5G商用,根據統計,5G用戶的數據使用量目前已經能達到4G的3倍。而在2017年之后,隨著物聯網、車聯網、數字工廠、數字醫院、智能汽車、游戲以及VR等應用普及,各個垂直行業也將有越來越多的海量數量接入網絡,所有的終端、傳感器,將會產生大量數據。數據的實質發生了根本的轉變。數據已經不是一種靜態存儲,而是一種實時動態,各種云端數據、監控系統、嵌入式設備、終端等,即時實時的海量數據流,都將成為廣泛而分散的數據存儲介質。
更為重要的是,伴隨數據量的暴漲,尤其是視頻、音頻和圖片等非結構化數據的爆發,數據的形態、部署環境、應用模式都會不斷呈現新變化,內容越來越多元,結構越來越復雜,流程也越來越長。過去以互聯網為應用中心的IT基礎設施,在數據采集、數據傳輸、數據處理和數據運營,尤其是在存儲模式、服務器算力、網絡負載能力、數據洞察方面,已經嚴重落后于現實需求。
集中式存儲弊端讓數據大國不堪重負
作為全球數據量最為龐大、數據類型最豐富的國家,中國自2017年以來,數據量的增長率為30%,2020年,中國產生的數據量將超過(33.4ZB),已占到全球總量的20%。不斷暴漲的數據流,讓中國數據存儲行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近年來,雖然傳統的云儲存服務雖不斷改善功能,但集中式的弊端開始不斷顯現,巨大的建設投入、高昂的存儲成本、頻繁的數據安全問題(泄露事件)、服務限制性、運營商停運等,更高風險的則是,一旦一臺大型機器出現故障,那么整個系統將可能處于不可用的狀態,后果非常嚴重,如年初騰訊云故障,導致眾多公司數據丟失,阿里云大規模故障,造成多家APP網站癱瘓等等。這些都是中心化存儲難以克服的巨大隱患。
如何讓數據存儲更多,更快,更穩定,更安全,成為數據存儲產業亟需突破的焦點。
數據存儲、區塊鏈被列為新基建中的基建
2020年1月3日,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就提出,要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出臺信息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投資支持政策,推進智能、綠色制造。
2月14日,中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進一步明確,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要以整體優化、協同融合為導向,統籌存量和增量、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發展,打造集約高效、經濟適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2月21日,中國中央政治局會議細化工作,指出要加大試劑、藥品、疫苗研發支持力度,推動生物醫藥、醫療設備、5G網絡、工業互聯網等加快發展。
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再次強調,要加大公共衛生服務、應急物資保障領域投入,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要注重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
20天內,中國中央級別的政府會議4次提及“新基建”,頻率可謂史無前例。
至此,新基建正式上升為戰略,在建設數字中國的大背景下,大數據、區塊鏈被正式列為新基建中的基建,是國家本輪數字、信息經濟戰略的最核心基礎。
中管院主導發力區塊鏈分布式存儲產業融合應用
作為中國三大國家級研究機構之一的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早在2018年就開始關注數據存儲領域,著手利用區塊鏈技術改造傳統的中心化存儲,并為此成立了專門的區塊鏈研究中心。而在今年,借著新基建、大數據存儲的戰略的風口,中管院再度加大了對此領域的應用研究力度,并主導建設了第一家應用區塊鏈技術進行分布式存儲,與業內知名企業達成了戰略聯盟,合作成立了中國首家區塊鏈分布式存儲應用示范基地。
10月 31 日下午,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院辦主任、行業發展研究所負責人趙煥如同志、張軍偉所長出席了在浙江寧波寧海開元名都酒店舉行的CLC超級云寧海DDC機房落地慶典,與知名分布式存儲企業——江西省萬資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現場正式揭牌授牌,宣告“中國區塊鏈分布式存儲應用示范基地”正式落成并即時啟動運營。同時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正式聘請江西省萬資數字科技有限公司、CLC超級云的兩位負責人同志成為示范基地的主任和副主任,授權其在全國開展分布式存儲基地的推廣、建設和運營工作。
區塊鏈分布式存儲產業峰會深受業內追捧
本次盛會是區塊鏈分布式存儲的產業峰會,也是一次共同探求新基建、數字經濟的高峰論壇。會議旨在積極響應大力推行以5G、AI、云計算、區塊鏈等尖端技術為代表的“新基建”政策的號召,營造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氛圍,共同探討新基建下數字經濟以及分布式存儲技術的發展新機遇,展示中管院在區塊鏈、院企合作、數字經濟與分布式存儲技術落地應用等方面的成果,推進數字經濟在更寬領域、更廣范圍的合作與交流,共同勾畫區塊鏈分布式存儲的在產業融合、行業共建、全國落地運營的廣闊藍圖和美好前景。
大會吸引眾多業內權威技術大咖、商業領袖、重磅VC、以及部長級泰斗專家等多方精英盛情出席。 中國著名統計教育家、經濟計量學家、全國人大財經委負責人、國家信息化辦公室部級專家——賀鏗在會上,《新基建、新政策、新經濟》講話中指出,2018十九大提出了建設數字中國,2020提出新基建戰略,從國際和國家層面來說,大數據區塊鏈其實已經相當于第五次工業革命;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可以互相融合,數字經濟和新基建政策舉措,必將為區塊鏈技術普惠和落地發展帶來千載難逢的歷史性機遇,是推進建設美好中國偉大事業,打贏大國科技戰的重要手段。
作為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新興經濟產業研究所所長的張軍偉同志,發表了產業融合,行業落地的獨的看法——《實體發展現狀及未來分布式存儲發展展望》。張所長認為,區塊鏈技術有顛覆世界的力量,在產業融合,行業應用的價值不可估量;十八大后,區塊鏈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國務院、工信部等正在出臺大量相關政策,敦促加快區塊鏈的底層開發、技術應用研究,開展產業融合應用,推動建立公有鏈,打造高可用性,高應用的高性能平臺。中管院作為國家智庫,已經把區塊鏈列為國家級的研究示范工程;為響應推動在新基建政策的號召,院方對合作項目、企業的篩選,評估精益求精,秉承一貫以來的精益求精,在成百上千候選企業中,CLC超級云、恒星存儲器等優秀企業脫穎而超出,與院方結成了戰略聯盟,并成立了專門的項目應用研究中心,與CLC超級云、萬資數字科技合作共建全國首家區塊鏈分布式存儲應用示范基地,為全國區塊鏈分布式存儲的行業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樹立了新的典范和標桿。
區塊鏈與分布式存儲正在成為驅動數字經濟的引擎
存儲、計算、傳輸,是互聯網的三大基礎,而存儲則是新基建中的基建,千姿百態的數字世界都離不開這“三原色”,而主流存儲技術,已經到了需要革新的地步。這個時候,具有顛覆性優勢的“分布式存儲”技術,為新基建時代帶來了突破性的應用支持,以分布式云存儲為代表的新存儲方式也正在創造更大的商業價值。
作為最早在區塊鏈領域進行戰略布局的國家,中國具有比全球其他國家更加完善的產業生態,在有力的合規保障之下,憑借自身的強大技術積累,CLC儲存公鏈的技術和恒星存儲器DDC機房落地應用,將更容易實現轉化賦能,更容易走在理論與實踐的最前沿,占據創新制高點、取得產業新優勢。可以預見的是,借助于新基建的東風,在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的強力主導下,憑借恒星存儲器和CLC超級云技術、運營優勢,這一類共建示范基地將更容易在全國落地,為數字化生產力和數字經濟2.0夯實基礎,賦能各個地區,各個產業,并引領全球數據存儲向分布式技術轉換,為打造分布式存儲標準奠定基礎。
來 源:財訊網
編 輯:li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