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債市場違約頻發,波及了房地產行業。
" 近期信用債風險頻發,使得監管部門更加謹慎,不少房企選擇取消或者推遲發行債券。"11 月 30 日,一位地產行業分析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另外房企本身若是沒有足夠的信用管理機制,過多發債可能會使發債的成本陡然增加。
10 月 24 日,華晨汽車未按時籌措 "17 華汽 05" 債的本息;11 月 10 日,永煤未按期籌措 "20 永煤 SCP003" 足額兌付資金;11 月 16 日,紫光集團未能足額償付 "17 紫光 PPN005";三家公司均已構成實質性違約。
新一波信用債負面事件發生后,房地產行業則接連出現取消或者推遲發行債券的案例。
11 月 16 日,珠江實業發布公告稱,因近期市場波動大,公司決定取消 15 億中期票據發行,擇時重新發行。11 月 20 日,北京城建公告取消 15 億超短期公司債發行,華發集團公告取消 25 億 2 N 年可續期公司債發行,原因也均是近期市場波動較大。
據同花順 iFinD 數據統計,11月10日以來,已有近20家房企取消或者推遲發行發債。
近日,匯生國際融資總裁黃立沖告訴記者,在市場的擔憂情緒消失以前,這些債發行的難度會比較大,相比今年上半年,最近一段時間針對房地產領域的融資也有所收緊。
違約規模逐年增多
與其他行業相比,地產行業違約率雖然不高,但違約的規模卻在逐年遞增。
克而瑞數據顯示,2018 年至 2020 年 11 月 13 日,地產債債券違約每年分別為 6 只、15 只、18 只。
2018 年,華業資本、中弘、銀億、國購等企業相繼違約。但國泰君安指出,上述違約主體全部為中小房企,且違約原因也多集中于企業投資激進、失敗多元化與公司治理等問題,與地產主業關聯度并不大。
但自 2020 年以來,新華聯、泰禾、天房及三盛宏業先后發生違約,地產行業合計違約本息金額 148.84 億元,超出 2018 ― 2019 年的違約水平。
其中,天房信托和天房集團的實際控制人均為天津市國資委。泰禾集團合計違約本息 116.77 億元,是首個 TOP50 違約房企。上述 4 家違約主體的共同特點表現為銷售回款受阻、流動性承壓、財務杠桿較高且融資成本增加。
" 違約的多家企業凈負債率都遠超行業平均水平,杠桿率過高,其中 6 家盲目多元化,進入化工、醫藥等和地產主業相距較遠的領域,沉淀資金大,回款慢,增加現金流壓力。" 克而瑞指出,近年來違約事件增多,主因系行業融資持續收緊。今年再疊加疫情沖擊,導致企業現金流壓力進一步加大。
明年一季度為償債高峰
違約規模不斷走高的同時,房企也將在明年迎來償債高峰。
根據國泰君安數據顯示,未來一年,房企境內信用債到期量超過 4000 億元,償債高峰在 2021 一季度。從美元債來看,2020 年 11 月、2021 年 4 月為償債高點。另據聯合資信測算,不考慮行權,2021 年地產債到期金額為 5278 億元。如果考慮含權債行權,2021 年地產債到期及行權的金額約為 7840 億元。
同時,在 " 三道紅線 " 的背景下,地產行業融資端收緊,部分紅檔、橙檔且土儲不豐富的房企受沖擊較大,行業馬太效應加劇。
國泰君安指出,這類房企一方面受政策限制難以大規模舉債,債務滾續及土地投資受限;另一方面土儲的匱乏又制約其經營性現金流的增長,在面對到期回售壓力時,可能會出現資金鏈斷裂的問題,存在一定的信用風險。
近日,佳兆業集團控股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劉策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三道紅線 " 管控下,不僅房企融資規模直接受限,而且穿透式監管下包括如明股實債、表內表外等情況將全部納入監管體系。在此背景下,中小房企生存空間將進一步遭受擠壓。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在 " 三道紅線 " 的落實大背景下,企業需要關注后續的融資等內容,若是資金狀況不好或者說發債有困難,那就需要減少拿地和積極做銷售。這才是確保房企和房地產領域穩健的保障。尤其是對于一些觸碰紅線的房企,更是需要重視,適當要引入新的投資者,以緩解債務方面的壓力。
快周轉成房企核心方向
高杠桿難以為繼,融資端持續收緊,快周轉成為各大房企的核心方向。
中信建投指出,自 2016 年房地產融資政策收緊之后,快周轉模式下的銷售回款是房企最重要的現金流入方式,銷售回款 / 開發資金來源的比重在 60% 左右。劉策也表示,2019 年房企的凈資產收益率達到了歷史峰值,這不是利潤驅動的,也不是杠桿驅動的,是周轉能力驅動的。
今年 8 月中期業績會上,快周轉也成為高頻詞匯,屢屢被各大房企高層提及。
新力控股首席財務官許進業表示,公司未來的增長還是通過精細化管理,快周轉等加大規模。中國海外發展副總裁郭光輝則表示,下半年公司將繼續提升項目運營效率,加快項目周轉。正榮地產執行董事、副總裁劉偉亮先生在回應項目投資的標準時,表示仍然會關注整個項目的周轉效率、利潤規模等幾項核心指標。
此前,一家千億級房企副總裁曾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快周轉指的其實是資金的快周轉,即提前規劃設計,進而爭取拿到土地之后迅速開工,早日開盤,加速回流現金,再投入下一個項目,爭取規模增長和行業排名。
他同時表示,快周轉并非建設周期的快周轉,項目銷售合同規定的交付周期仍然是原標準,比如 30 層的高層住宅,交付周期一般還是 2 ― 3 年。
11 月 30 日,另一家千億級房企中層則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快周轉雖是財務視角,與質量是不同的兩個維度。但企業如果沒有成熟的系統化管控能力做支撐,快速開發有時會帶來產品質量的降低或者不達標。
來源:時代周報
編輯:wang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