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涉房屋中介人員犯罪案件逐步進入刑事審判視野。12月15日,記者從北京三中院召開審理涉房屋中介人員刑事案件新聞通報會上獲悉,由于二手房交易程序繁瑣,產權狀況復雜,風險較高,存在作案的空間,因此成為涉中介人員犯罪的重災區,并且該犯罪有逐步上升的趨勢。
三中院選取該院及轄區法院近5年審結的25起涉房屋中介人員刑事一審案件為樣本進行分析發現,從案由看,其中敲詐勒索10起,占40%;合同詐騙7起,占28%;另有詐騙5起,挪用資金、職務侵占、行賄各1起。
記者注意到,從犯罪主體看,涉案公司即被告單位約有40%為正規中介,集中在房屋買賣領域;約有60%為“黑中介”,集中在房屋租賃領域。值得注意的是,房屋買賣領域的涉案金額巨大,在40萬元至1200萬元之間,人均損失高達138萬元,對被害人的家庭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房屋租賃領域的涉案金額相對較低,人均損失為1.18萬元,但被害人的間接損失特別是精神方面的損失巨大。
敲詐勒索
零中介費背后的陰謀
據北京三中院副院長辛尚民介紹,房屋交易領域包括房屋買賣領域及房屋租賃領域,其中敲詐勒索案件多發于房屋租賃領域,被害人普遍遭受了巨大的精神折磨。行為人敲詐勒索的常見套路為:通過發布低價房源信息或承諾零中介費等手段誘惑被害人簽訂租賃合同,后以言語威脅、辱罵、騷擾等方式強迫被害人繳納額外費用,若租戶不繳納則制造違約假象,并雇傭打手強迫被害人搬離房屋,拒不退還房租;也有部分“黑中介”通過威脅正規中介公司,壟斷特定小區的二手房買賣、租賃等中介業務,向租戶或買賣雙方索要合作費、好處費。
在劉某等人敲詐勒索一案中,被告人劉某于2016年11月出資購得某中介公司營業執照后,將多套房源對外出租,并承諾零中介費。被害人入住房屋后,該團伙成員便以語言威脅、辱罵、騷擾等方式強迫被害人交納物業費、供暖費、中介費等額外費用,并以多種方式認定被害人“違約”,強迫被害人搬離所居住的房屋,且拒不退還剩余租金。
法官建議,監管部門應當加強對房屋中介公司的規范化管理,設立黑名單制度,并向社會大眾公示;承租人盡量選擇正規的中介公司或線上租賃平臺,不要貪圖低中介費,面對黑中介的敲詐勒索行為,應當及時報警。
合同詐騙
“戲精”中介與黑心賣家唱雙簧
北京三中院經調研,房屋買賣領域中犯罪案件以合同詐騙罪為主,二手房買賣領域是犯罪重災區。一方面,受國家政策影響,北京等一線城市的房屋交易市場以二手房為主,新房存量較少;另一方面,二手房交易程序繁瑣,產權狀況復雜,風險較高,存在作案的空間。例如,有的購房人交付首付款后才發現房屋已被房主出售給他人或房屋存在限制或禁止轉讓的情形,因此承受巨大損失。
在宛某、喬某詐騙罪一案中,房主宛某伙同中介人員喬某以出售北京市朝陽區某套房產為名,在與被害人王某簽訂、履行房屋買賣合同過程中,隱瞞該房產已先后出售給朱某、陳某二人的事實,使用偽造的民事裁定書、虛假監管賬戶等手段騙取被害人王某購房款人民幣510萬元。司法實踐中,中介人員伙同賣方共同損害買方利益的案件較多。
對此,法官提示,房屋中介公司應當建立嚴格的規章制度,嚴懲違規中介人員,審慎核實房源,避免交易房屋存在產權瑕疵;購房者亦應當保持警惕,及時核實房屋中介人員的身份及房屋產權狀況,盡早進行網簽,鎖定房屋狀態,有效避免一房多賣。
中介詐騙
資金托管應留心 真假賬戶需核實
北京三中院刑二庭張媛法官提示,房屋中介公司應當嚴守企業信譽,將優質的業內口碑作為企業生命線;中介人員亦應嚴格遵守職業道德,平等對待買賣雙方當事人。但在司法實踐中,中介人員詐騙案件并不罕見,中介人員多以資金托管為名讓被害人將錢款打到其個人賬戶,或虛構具有代理銷售房屋的資質或者購買回遷房等資格,通過偽造虛假文件甚至法院文書的方式騙取錢款。
在被告人黃某詐騙罪一案中,黃某2019年6月入職北京某地產公司馬坡門店。2019年7月底,在黃某居間介紹下,仵某、茹某購買程某位于順義區的房屋一套,總價款人民幣348萬元。因仵某、茹某無購房資格,約定房產由茹某之母,被害人李某(66歲)代持。
2019年7月31日,黃某在代理李某辦理尾款支付業務時產生犯罪故意,為使用購房尾款進行網絡賭博,在李某已辦理專門的資金托管賬戶的情況下,謊稱為了轉賬方便,讓李某把購房款200余萬元先后分多筆轉入自己名下的銀行賬戶,黃某將該錢款用于賭博。
法官提醒市民,購房資金務必通過第三方資金托管賬戶等資金監管方式匯入,謹慎核實資金監管賬戶的真實性,切忌將錢款直接轉入個人賬戶,以防上當受騙。
來源:北京青年報
編輯:wang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