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港交所在線上進行了業績傳媒簡介會。
集團行政總裁李小加帶著“新人”財務總監劉碧茵出席了此次的媒體會,這距離劉碧茵正式上任還不夠一個月的時間。
彼時,前任集團財務總監紀利恒(John Killian)被委任為集團風險總監,劉碧茵接替紀利恒,全權負責香港交易所集團的財務、庫務及企業事務職能;蘇盈盈將出任交易后業務主管。上述幾位將直接向總裁李小加匯報,并作為核心管理層委員會中的一員。
2019年對于港交所來說并不順利,面對相對緊張的當地社會局勢,恒生指數在很長一段時間都相對低迷,
在其2019年的年度業績報告中,多次提到“宏觀經濟環境十分動蕩”以及“市場波動加劇”。
李小加在公告開頭就表示:“回顧過去一年,經濟形勢動蕩不定,中美貿易摩擦及英國脫歐等國際事件增加了全球宏觀經濟和市場的不確定性,地緣政治局勢、貿易關系緊張及本地社會動蕩等多重挑戰。”
2019年,港交所收入163億港元,同比上升3%;稅后溢利94億港元,同比上升1%,主要來自滬深港通的收入及其他收益創新高,投資收益凈額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港交所過去一向以派息大方著稱,“現金牛”今年派息比率仍然高達90%,全年股息為每股6.71港元,和去年一樣,“增利不增息”。
據觀點地產新媒體了解,滬深港通總收入10億港元,同比增加49%;滬深港通的北向交易平均每日成交金額再創417億元的新高,較2018年翻了一倍;債券通的成交量在年內平均每日成交金額達107億元,較2018年增加接近兩倍。
交易額的巨額上升主要得益于A股市場對國際投資者的吸引力,多個主要國際股票指數相繼納入 A 股。此外,港交所將不同投票權公司納入港股通以及中國債券納入全球主要指數后,港交所作為連接中國與世界資本市場的橋梁,表現突出。
李小加對這部分業務抱了十分大的期望,“(內地與香港)互聯越來越多,會越來越容易”。然而,滬港通中有50萬的門檻,其認為隨著越來越熟悉,這些壁壘和限制會慢慢的解決,但中短期內一定的壁壘還是會存在的。
雖然相關交易額有了巨額提升,但港交所糟糕的現貨市場及衍生產品市場成交量表現,令交易及結算費收入下降已抵銷了部分增幅,導致港交所今年的總體財務表現接近于去年,僅有微升。
其中,現貨市場2019年全年平均每日成交額達872億港元,較2018年減少19%;股本證券成交總額155,979億港元,較2018年減少20%。
在衍生產品市場方面,香港仍然是全球最大結構性產品市場,但證券化衍生產品(包括衍生權證、牛熊證及界內證)總成交額較2018年下跌23%。
如此交易額表現并沒有影響到港股去年的IPO節奏,香港再次成為全球最大IPO市場。全年新上市公司183家,共集資3,142億港元,較2018年增加9%,更是2010年以來最高的單一年度集資額。
下半年阿里巴巴與百威亞太兩者合計超過1,400億港元的集資額。其中,經歷了數個月風波的阿里巴巴在港交所的第二次上市,籌集了1,010億港元,更是香港首家以全電子化進行公開招股的公司。
據悉,自港交所在2018年順利推出了香港市場25年以來最重大的一次上市制度改革后,在2019年一共有10家公司是根據其上市的不同投票權架構公司及/或生物科技公司。
受到年初疫情的影響,今年港交所IPO業務面臨的形勢仍然十分嚴峻,李小加說:“2020會是另一個不平常的一年。”
無論是在每天的問答還是業績報告中,他對于2020年提及最多的便是“信心”與“韌性”,疫情加上中美貿易關系持續緊張、美國即將舉行大選及英國脫歐的影響等因素,勢將左右2020年資本市場表現。
李小加表示,預計上半年受到的影響會很大,疫情比較嚴重以后,一切都放緩了。但從往年數據來看,IPO業務主要集中在下半年完成,預計對IPO業務影響不大。
雖然李小加頗具信心,但港交所2019年的表現讓投行們紛紛給出了較低的評價,高盛維持“中性”評級,而花旗更是維持“沽售”評級,雙方都認為其表現低于預期。
2019年港交所最大的動作就是嘗試并購倫交所,雙方相互博弈了數輪后以港交所放棄而告終,自然免不了受到市場的關注,李小加把這個行為稱為“我們覺得我們必須做的事情”。
李小加認為,港交所在國際上的發展可以有3種,可以自己發展亦也可以和人家合作,或通過兼并收購實現。國際拓展的步伐仍然不會慢下來,只要有合適的機會,港交所就會抓住。
來源:觀點地產網
編輯:kok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