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會議今天在山西太原舉行。中央農辦副主任、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韓俊表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已在全國面上推開。目前,全國共有43.8萬個村完成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建立起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集體經濟運行新機制,形成了有效維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益的治理體系。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效,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重要制度支撐。
全面確認集體成員身份,農民合法權益得到切實保障,是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關鍵。韓俊說,各地扎實開展成員身份確認,妥善處理政府指導和農民主體、尊重歷史和兼顧現實的關系,明確政策底線,規范工作程序。各試點地區按照廣覆蓋、包容性原則,指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法治前提下,通過民主協商方式制定本集體成員身份確認的具體標準,解決各種特殊情形和難點問題。目前,全國共確認集體成員6億多人,廣大農民在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兩個方面都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穩步開展股份合作制改革,新型集體經濟組織逐步建立,是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重頭戲。韓俊介紹,中央要求,將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以股份或份額形式量化到本集體成員,作為其參加集體收益分配的依據。各地按照折股量化集體資產、規范資產股權管理、建立集體經濟組織、賦予集體資產股份權能等步驟,扎實組織實施。多數地方結合當地實際,將資產折股量化到集體成員,有的地方還探索將未承包到戶的土地資源按份額進行明確,逐步建立健全集體經濟組織。目前,全國共有43.8萬個村完成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據悉,中組部、財政部、農業農村部計劃到2022年在全國范圍內扶持10萬個左右的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試點,目前已安排扶持資金289億元。農業農村部出臺貧困地區集體經濟薄弱村發展提升計劃,促進特色產業發展和土地資源盤活利用,助力脫貧攻堅。各地用好用活各項扶持政策,探索出了多樣化的新型集體經濟發展模式,讓農民群眾獲得了更多財產性收入。
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村集體經營收益超過5萬元以上的村占到48.2%,比2016年提高23.2個百分點;集體成員累計分紅超過3800億元,是2016年的3.6倍,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明顯增強。
中央明確要求,2021年底基本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任務。韓俊提出,要加快改革試點進度。從各地情況看,大規模的清產核資工作基本結束,各地已進入建立集體經濟組織、深化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攻堅期。目前,全國有74.5%的村完成改革,70.1%的村領到了登記證書。河北、湖南、陜西等11個省份90%以上的村完成改革。現在是最后的沖刺階段,各地各部門要強化時間觀念,加大改革力度,統籌安排進度。
來源:經濟日報
編輯:wang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