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主旋律所唱,深圳這座城市的建立,從一開始就是圍繞著財富的夢想而展開。
但故事的開端卻并不美好。一條深圳河兩岸,貧富差異巨大。
1979年的深圳羅芳村,人均年收入是134元,而河對岸的香港新界羅芳村的人均年收入卻高達13000元,相差近百倍。
改革開放初期,深受刺激的改革者在考察歐美國家和香港經濟發展之后,決定把寶安、珠海劃為出口基地,建設成對外生產、加工基地以及游覽區。
1979年,廣東將寶安縣改為深圳市,珠海縣改為珠海市,1980年,深圳經濟特區設立。
在政策稅收優惠、地價便宜、勞動力豐富、報酬只要香港工人幾分之一的多重優勢疊加吸引下,大批香港和外國資本開始在深圳投資建廠。
財富的閘門,由此緩緩抬起。
土地與財富
1984年,“老人”第一次南巡到了深圳,通往蛇口的路口豎起了一塊巨大的廣告牌,上面寫著“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提出這個口號的就是當時負責招商局蛇口工業區工作的袁庚,1981年,他在不同場合反復強調這句話。
隨著這句話得到認可,速度和效率成了深圳的金字招牌,也成了深圳財富之路的秘訣。
一窮二白的經濟特區里,首先冒出來的就是大量由華人華僑和外資投資的工廠和企業。經過第一個10年的發展,深圳從根本上改變了落后的面貌,建立起出口加工型的工業體系,外貿加工成為深圳崛起的主要動力。
“六五”期間(1981至1985年),深圳第二產業年均發展速度達到了86.9%,幾乎每年翻一番,遠高于第三產業的49.2%和第一產業的13.8%。
從“六五”到“十五”期間,深圳第二產業的發展速度在三大產業中始終居于首位。
與深圳外貿加工同步崛起的是房地產。毗鄰香港的經濟特區,從一開始就把香港的房地產學了過來,成為中國土地政策改革的先鋒。
1980年,在深圳特區地方官員的大膽嘗試下,中國第一個商品房小區東湖麗苑由深圳新成立的“深圳特區房地產公司”開發,樓還沒動工,房子就在香港賣完了。
隨后,嘗到甜頭的深圳特區房地產公司引進外商,獨資開發了10個房地產項目,大量的土地收入為政府提供了投資資金,而大批建筑的拔地而起,則為深圳的商業繁榮和經濟騰飛奠定了基礎。
1980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對深圳自下而上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進行了肯定,“國有土地有償使用”的原則和通過“外商獨資、合資、合作”等方式開發土地資源的做法,得到了法律上的認可。
1987年,深圳進行了新中國的第一場土地拍賣,拍賣了8588平方米的50年使用權,開創全國土地財政的先河。
得益于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經商環境,深圳土地價格不斷上漲,使得深圳特區成為“大地主”,可以利用土地財政來招商引資、做大經濟基本盤。
從生產要素上看,深圳占據了土地、政策、資本、人力四方面的紅利。以土地、政策、人力換取資本,以空間換時間,深圳的財富之夢不僅順利啟航,甚至實現了跨越式的追趕。
到2019年,深圳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經達到62522元,日常生活水平與對岸相差無幾。
這一年,著名的城中村羅芳村迎來了舊改拆遷,一波千萬富翁新鮮出爐。
新的財富高地
2014年,大學畢業的周萱來到深圳入職騰訊,拿著應屆生工資的她一度曾感慨深圳的房價讓人望洋興嘆,但短短幾年后,在房價的暴漲中,周萱已經在市區購置了兩套房產,收入和股票的增長速度,遠遠超出了她當初的想象。
據2019年騰訊Q1財報披露,騰訊員工薪酬達到人均7萬/月,一時間引來無數“羨慕嫉妒恨”,雖然7萬并非實際發到每個員工手上的錢,但騰訊高水平的薪資的確是深圳人財富夢想的縮影。
騰訊上市時的股票發行價為3.7港元,到2020年8月13日,騰訊收盤價510.00港元,市值4.9萬億港元。互聯網和科技行業所創造的巨量財富,成為過去十多年里深圳財富增長的另一個主要動力。
特殊的歷史發展路徑,使得深圳在一開始時,聚集了大批國有企業和國資背景的經濟體。
從深圳初期的上市企業就可以看出來,在90年代上市的企業中,國資背景企業占據了主導地位,從萬科到大悅城,從平安銀行到招商銀行,從鹽田港到華僑城……1979年到2019年,深圳國有經濟以年均28.7%的速度,實現了總資產2.46萬倍的增長。
但在2010年代,引領深圳新一輪的造富浪潮的弄潮兒已經轉換了身份。財富最大的高地,是以民營企業為主體的上市公司和資本市場。
僅2010年,深圳就有38家公司登陸A股。2010年之后,深圳上市公司數量迎來井噴,近十年上市的深圳企業數量是過去20年的2倍。
深圳的資本化進程大大加速,在這之前,深圳創業者賺的是實業的利潤。而這之后,創業者們從資本市場中,收獲了更多的財富。
2020年6月,深圳上市公司數量首次超過上海。
上市公司的大量涌現,讓深圳人的財富增值速度領跑全國。數據統計顯示,從2013年到2019年,深圳的銀行存款增幅位居全國第一。從2013年的3.39萬億增長到了9.28萬億,翻了近三倍。
深圳的財富創造能力和資本的積累可見一斑。而制造財富的主角,已經從國家力量變成了科技色彩更濃的民營企業。
當科技新貴們插上翅膀,他們回過頭繼續置業,改善生活。2016-2020年,深圳的房地產價格狂飆猛進,漲幅領先的正是各處的豪華別墅大宅。
2015年,深圳樓市新房成交均價2.8萬/平方米。到了2020年7月,深圳新房均價超過了6萬元/平方米,5年內翻了一番。
瓶頸與希望
關于深圳,王石說過兩句話,一句是“深圳是最有希望的城市”,另一句是“中國最具有企業家精神的城市是深圳”。
在他看來,不同時期,深圳缺不同的資源。但唯有創業的企業家精神一直不缺,這也成了深圳財富增長的驅動力所在。
土地、政策和人力優勢曾是深圳聚攏財富金山的優勢資源,但隨著造富浪潮不斷推高深圳房地產價格,其土地資源已不再是優勢。
相比當年改革開放前沿的特殊地位,如今深圳所擁有的政策優勢也不比從前,上海自貿區、雄安新區、海南自貿港等新區橫空出世,老經濟特區的政策優勢正逐漸被超越。
不過,深圳人的創業熱情和創業精神并未因此停歇。
深圳市市場監管局所屬企業注冊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Q1,深圳企業數量逆勢增長,截至第一季度,深圳商事主體總量達到333.7萬戶,繼續保持全國大中城市首位。
深圳成為了全國上半年唯一GDP逆勢增長的城市。雖然只有0.1%的增長率,但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面臨負增長的情況下,已是萬綠叢中一點紅。
跨境支付公司Airwallex空中云匯告訴億歐,相比北京、上海等城市,深圳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中小企業多。大量的中小企業構成了深圳財富累積的基礎,而從中脫穎而出的優質企業,則成為深圳的造富機器。
據《胡潤財富榜》的分析,2019年中國的千萬資產“高凈值家庭”構成中,企業主占到65%,比上年增加5%。
在深圳,這些創業為先的人,率先成為財富增長的受益者。這些人身上,都有著自己鮮明的時代烙印。
1984年,下海的王石創辦了現代科教儀器展銷,販賣投影機和錄像機,這是萬科的前身。
1987年,債務纏身的任正非創辦了華為,最初只是一家銷售代理公司。
1997年,身為企業高管的王文銀獨立創業,做的是電源線廠。
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一次的深圳創業者中有了不一樣的底色,阿里云機器智能首席科學家閔萬里創辦的坤湛科技,香港中文大學教授賈佳亞創辦的思謀科技,國家“973計劃”首席科學家王俊創辦的碳云智能……
科學家+企業家的造富之路,是深圳的下一個經濟增長引擎。
沒有結尾的故事
曾經,以“深圳速度”拔地而起的地標性大廈是深圳財富暴漲的象征,而如今,這種象征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
中建科工集團有限公司華南大區總工程師陸建新,曾率領其團隊參與建設過深圳多個地標性建筑,見證了深圳財富象征的變化。
“在80年代,深圳國際貿易中心大廈采用的是鋼筋混泥土的框架。”
“到了90年代,深圳地王大廈的框架選用鋼作為主體,高度進一步躍升。”
“而到了2015年之后,建筑的高度,已經不再是深圳新地標的追求目標。”
深圳不再需要以聳拔的建筑作為信心的注腳,對于深圳的創業者來說,一段新的財富夢,在一個宿舍或者民房里,就足夠開始。
參考文獻:
1.《深圳統計年鑒2019》 深圳市統計局
2.《2019胡潤財富報告》 胡潤研究院
3.《深圳上市公司發展報告(2019)》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院研究
4.《人民日報:在深圳,親歷中國制造重啟》 人民日報
來 源: 億歐網
編 輯:li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