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20年過去了,但房地產行業的數字化改造依然艱難而緩慢。2019年2月,號稱要以“互聯網顛覆地產中介行業”的愛屋吉屋網站關閉,退出歷史舞臺,成為房地產數字化改造難的一個注腳。
房地產數字化轉型的鴻溝真的難以逾越?
21日,貝殼研究院、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社會數據研究中心、21世紀產業研究院聯合發布《中國居住服務業數字化發展報告》。這份報告指出,一直以來,與“衣”“食”“行”等其他領域相比,“住”天然存在低頻高額的交易屬性,部分重度依賴線下完成的環節成為居住服務業難以逾越的數字化鴻溝。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評估,中國房地產領域數字化程度不足10分,與建筑、運輸與倉儲等行業并列入勞動生產率與數字化程度“雙低”的行業之一。
起步晚動力不足
陽光城執行董事長朱榮斌此前坦言,房地產企業在擁抱互聯網、應用互聯網方面落后于其他行業。主要因為過去房地產比較好賺錢,企業并沒有太大的轉型壓力。
起步較晚也是房地產業數字化改造滯后的原因之一。貝殼找房高級副總裁李文杰在發布報告時指出,1998年中國福利分房時代結束,中國居住服務業方才開啟市場化進程。反觀英美市場,多數國家早已在上世紀70年代-80年代便開始了企業信息化建設,而在中國這一進程則要等到2001年。以我愛我家ERP系統應用為里程碑,我國居住服務業一改純線下時代經紀人之間就近、線下、隨機信息分享與合作的模式,滯后啟動了數字化之路。
2003年“非典”疫情暴發,特殊的時代背景促使購房者開始大規模“觸網”。以搜房網上線為標志,中國居住服務業進入互聯網化階段。而從國外情況來看,早在1994年,美國便已經出現線上房源列表和房源廣告,MLS(Multiple Listing Service)系統開始聯網,1999年即誕生了消費者廣泛觸及房源信息的門戶網站MOVE。
此外,報告認為,居住服務業與互聯網技術遲遲難以深度融合,還由于信息和業務標準化難度大、數據采集難度大、數據計算資源要求高、數字化轉型維護成本高等技術問題。
而如今,底層數字化技術的快速迭代極大地降低了數字化的成本。中國房地產行業規模也出現“觸頂”跡象,開始邁入存量房時代,租賃、養老、房屋更新等需求快速興起。房地產行業的數字化無疑成為一個充滿想象空間的大市場。
中美居住數字化“時差”縮小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許憲春在當日的發布會上表示,在數字化背景下,企業生產經營方式、政府治理方式、居民生活方式將繼續發生重大變化。數字化轉型可能使世界經濟格局發生重大變化,誰先抓住機遇,就有可能脫穎而出,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和話語權。
報告指出,我國房地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歷程大致分為信息化、互聯網化、移動化三個階段,目前正在邁向智能化。其中,相較于房地產開發、物業管理等環節,房地產交易是數字化滲透和應用最為深入的領域,有望撬動整個居住服務的數字化進程。
特別是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VR/AI等技術的應用,我國居住服務行業開始經歷數字化的加速度發展,在居住領域與發達國家技術差距縮小。
如美國創新居住交易服務商REDFIN于2009年率先研發手機APP,實現LBS找房服務,國內愛屋吉屋、鏈家網等O2O模式公司在2014年前后推出該項服務。智能化時期,國內產業互聯網平臺已具備國際領先水準,如貝殼找房已經具備全球領先的VR算法和采集能力,并向日本上市房產科技公司GA出口該項技術。
互聯網巨頭紛紛“殺入”。上周,阿里巴巴集團、和易居攜手推出“不動產交易協作機制”(ETC);同時,天貓宣布正式成立房產部門“天貓好房”。上月,被稱為中國“居住服務平臺第一股”的貝殼找房正式在紐交所掛牌上市,上市首日貝殼找房股價大漲87.2%,而騰訊便是貝殼的第二大股東。
來 源:中國新聞網
編 輯:li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