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目標
到2025年,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基本形成,建設成為世界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
到2035年,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創新力、競爭力、輻射力全球領先
昨天,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發布會,介紹《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規劃》。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黨組書記、主任許強介紹,規劃明確,到2025年,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基本形成,建設成為世界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到2035年,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創新力、競爭力、輻射力全球領先。
北京科研產出連續三年蟬聯全球科研城市首位
許強說,2014年以來,北京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全市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保持在6%左右,在國際創新城市中名列前位;基礎研究投入占比提升至2019年的15.9%;累計獲得國家科技獎項占全國30%左右;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0倍;科研產出連續三年蟬聯全球科研城市首位;涌現出一批世界級重大原創成果。
同時,科技創新對北京高質量發展支撐作用顯著增強。“十三五”時期技術合同成交額超2.5萬億元;北京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的地位顯著增強,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進入快車道。設立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一批前沿領域新型研發機構,形成一批引領原始創新的戰略科技力量,“十三五”期間北京地區單位牽頭承擔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立項數量和經費投入均居全國首位。
2025年建成世界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
許強介紹,此次印發的規劃提出以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以“三城一區”為主平臺,以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主陣地,著力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著力強化戰略科技力量,著力構建開放創新生態,著力提升科技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規劃明確了發展目標愿景,到2025年,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基本形成,建設成為世界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科學中心”建設取得新進展;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保持在6%左右,力爭在核心領域取得重要技術突破和引領性原創發現;“創新高地”建設實現新突破;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領域實現全球領先水平,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
“創新生態”營造形成新成效。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持續優化,國際化配置資源能力顯著增強,創新要素流動更加順暢,國際科技合作交往全方位加強。全民科學素質顯著提升,制約科技創新的障礙進一步破除。
到2035年,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創新力、競爭力、輻射力全球領先。
北京將構建國家實驗室體系
許強說,規劃圍繞“三大核心板塊”部署實施重大任務。首先是聚焦“卡脖子”技術攻關,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北京將構建國家實驗室體系,加速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持續建設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發揮在京高校院所基礎研究主力軍作用,積極構建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的創新聯合體。布局了生物育種、空天科技等重點領域研發任務。同時,聚焦產業新動能培育和全域應用場景構建,支撐新一代信息技術和醫藥健康“雙發動機”產業領先發展,支撐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綠色能源與節能環保等“先進智造”產業創新發展,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構建充滿活力的產業生態;構建新技術全域應用場景,提升智慧城市建設水平,強化碳減排碳中和科技創新。
此外,北京還將優化提升重點區域創新格局,加快建設“三城一區”主平臺,加快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主陣地,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增強國際化人才吸引力度。
許強說,后續,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將抓好規劃落實,健全央地、市區同心同向聯動機制,確保“硬規劃”“真落地”。
相關新聞
“三城一區”全力支撐建設國際科創中心
在市政府新聞辦昨天舉行的發布會上,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未來科學城以及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了各自開展科技創新建設的情況。
海淀區副區長、中關村科學城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林劍華介紹,中關村科學城將全面服務中關村國家實驗室建設,支持智源、微芯、量子、通研、數原、啟元實驗室等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和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發展,建好超大規模人工智能模型訓練平臺、區塊鏈先進算力平臺等重大科技平臺;加強對接,服務好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重組。同時提升人工智能、區塊鏈、集成電路設計、基礎軟件等優勢領域的引領能力,搶占5G、機器人、工業互聯網等產業制高點,加緊布局空天、量子信息等未來產業。
此外,中關村科學城還將優化人才結構,增加投資人、技術經理人等科技服務人才比重,高標準推進國際人才社區建設,與駐區高校、國家級培訓機構以及中關村人工智能學院等合作開展定制化人才培訓,培養一批人工智能、集成電路、量子信息等領域產業人才。
懷柔科學城管委會副主任丁明達說,目前,懷柔科學城已有中科院18家院所入駐,國科大懷柔科學城產業研究院、中科腦智創新產業研究院、創業黑馬科創加速器落戶,多場國際性論壇成功舉辦。
丁明達說,“十四五”時期,懷柔科學城將努力打造成為世界級原始創新承載區,預研和規劃一批新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打造懷柔產業轉化示范區,重點培育高端儀器與傳感器產業,在能源材料、細胞與數字生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積極布局。據了解,懷柔科學城已布局的29個科技設施平臺中,9個土建完工,其中7個進入到科研狀態。20個在施的科技設施平臺中,9個今年年底前土建完工,11個計劃明年上半年土建完工。
昌平區委常委、副區長、未來科學城工委書記楊仁全介紹,“十四五”時期,未來科學城將服務保障國家實驗室建設,持續建設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在生物技術、生命科學、先進能源、數字制造等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實現更多“從0到1”突破。同時持續聚焦“兩谷一園”戰略布局,生命谷實施生命技術趕超工程,加快布局基因編輯、腦科學、人工智能技術篩選藥物制藥等前沿技術;能源谷聚焦綠色能源、能源科技、能源互聯網等新賽道,開展重大科學問題攻關,打造國際先進能源產業集群;高教園加快高校院系學科整建制遷入,支持北大產教研融合創新中心建設,打造世界一流的科教及產業融合新城。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劉力介紹,經開區將依托北方華創、悅康藥業等26個國家級創新平臺,暢通核心技術與產業發展的融合;依托清華、北大、中科院等頂尖高校及重點產業資源建設產教融合基地,統籌人才、基地、項目,實現全球科技競爭趕超優勢。同時,經開區將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建設高端醫療器械創新生態圈,推動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尖端科技項目落地,打造智能網聯汽車政策先行區。
來源:北京日報
編輯:wang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