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新增注冊各類企業超2780萬家,相比2020年增加274萬家,增幅達10.94%。2021年中國VC/PE市場投資規模達到2330億美元,同比增長31.8%,投資案例數量9171筆,同比增長17%。
數據來源:投中數據
自2018年資管新規出臺后,國內創業創新市場受到影響,VC/PE市場投資市場整體呈現下降趨勢,疊加2020年的疫情,創業創新市場已經連續兩年萎縮。從2021年的數據來看,國內創業創新市場已經開始恢復增長趨勢。
根據《青年創業城市活力報告(2021)》統計,2011-2020年,我國共新增超過4400萬家創業創新公司,也就是說,平均每7秒就有1家創業創新公司成立。另一方面,有數據顯示,近五年,平均每年有3123.8家創業創新公司死去。
在收縮和擴張,死亡和繁榮之間,圍繞創業創新公司的創業創新服務也歷經著迭代式的發展。從提供創業辦公空間的1.0時代,到提供“空間+辦公服務”的2.0時代,再到提供“空間+辦公服務+創業服務”的3.0時代。
在3.0時代,創富港正以利他主義來為創業創新企業實現資源的聚集、整合和共享。
截至2022年3月,創富港聯合辦公空間遍布全國9大城市,已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寧波、成都、長沙、香港設立230+空間,運營空間面積超30萬平方米,員工規模1000+人,累計服務企業數超25萬家。
1、企業價值觀:利他主義
德魯克說,企業的目的是創造顧客,或者更明確地說,創造顧客要的價值。
同樣,在稻盛和夫看來,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成長,心都是最根本的問題,其將管理的基本原理概括為“利他主義”。在《京瓷哲學手冊》中,稻盛和夫說,“即便犧牲自己,也要幫助他人,這便是利他之心。”,在《心法》中,稻盛和夫說,“所有的成功都歸結于利他主義”。
顯然,在資本冷卻、風口退去后,創業創新服務企業不僅需要思考轉型、迭代,嘗試更多新的模式,還需要回歸到企業的價值本身,企業在為誰提供服務,為誰創造價值?
2022年,創富港將“利他”納入企業所倡導的價值觀:正直、盡責、團結、上進、利他。創富港認為隨著企業的發展擴大,對外承擔的社會責任也應該相應增加,對內部員工也應該承擔更大的責任。
01、利客戶:從用戶價值本身考慮
眾所周知,微信之所以成功,在于其產品的“極簡”風格,沒有競爭對手那些臃腫華麗的部分。而這正是因為微信之父張小龍一直堅持為用戶創造價值的理念,他曾說,“我們經常在各種權衡中做取舍,任何時候都要想一想,這件事是不是從用戶價值本身考慮。”
而在創業辦公空間的打造上,一個需要取舍的問題是如何在空間里加入更多的內容,內容越多,辦公空間無疑會更炫酷,但是在空間里面每加一項內容,都是在運營中增加一項成本。如果回歸到創業創新服務企業所創造的價值上,無疑首先應該為初創企業節省成本,而不是為增加成本。
在一次專訪中,創富港董事長薛春就曾提出,“我們有很強的設計分割能力,很多聯辦企業把設計分割做得很漂亮,很好看,但是空間發揮不出最佳價值。我們雖然看上去會比較經濟,或者不怎么炫酷,但是可以把每一寸面積的作用都發揮出來。”
在創業辦公空間的打造上,不應該基于企業自身出發,迎合某些概念,而應該從客戶出發,解決其最原本的需求。
在把初創企業的辦公成本做到最低的同時,“增值服務”被創富港提至與“空間運營”同等重要的位置。創富港董事長薛春說,“我一直想做的一件事,就是把企業服務鏈接拉長、終身化。”現如今,創富港在原有業務的基礎上,推出小碟云、方圓間等數字化軟件服務,解決中小微企業辦公效率難題。簡而言之,創業創新服務企業需要從用戶價值本身來考慮企業的服務。
02、利員工:為員工創造價值
在《心法》一書中,稻盛和夫將創業動機的轉變描述為重生的時刻,在創辦京瓷時,其最初動機是為了發展個人能力,而在與員工有過沖突之后,稻盛和夫確定了京瓷的經營理念:“不管在什么情況下,公司首先都應該追求全體員工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幸福。”因為,企業必須照顧好自己的員工,企業才能保持和諧的氛圍,經營才能順利。
對于連鎖型創業創新服務企業來說,要實現規模的增長,就需要實現管理門店數量的增長,而如果門店數量要實現增長,管理者數量就需要增長,店長數量就需要增長,員工數量也需要增長。無疑,員工是創業創新服務企業發展的基礎。
目前創富港運營空間230多家,運營空間面積超30萬平方米,員工規模1000+人。
也正因為如此,為員工創造價值也被視為企業的價值觀,創富港提出,打造“行業領導者”平臺,在于讓員工能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和更好地發展提升。
一方面,“不從外部聘請管理人員”,把晉升職位都留給員工,構成創富港人才體系的特點。數據顯示,目前在創富港大約有150位店長,全部是內部培養選拔的,其中60-70%在創富港工作的時間為三至五年,在區域經理這一層,全部都是在創富港工作5年以上的員工,而總監以上的干部基本上都是在創富港工作八年以上的員工。
另一方面,在內部完成人才培養體系已然是創富港的文化,2020年成立了創富港學習中心,其目的就在于員工的培養,一是基層一線員工層面,從招聘進來到勝任崗位工作,把一線員工的培養過程分解成70件事項,具體到細節,并跟進檢查督導落實;二是店長層面,培養更是體系化的,給店長賦能,給店長一些成長性的指標,讓店長在發展中成長。
03、利社會:被社會所需要
2019年8月,181家美國公司首席執行官在美國商業組織“商業圓桌會議”上聯合簽署《公司宗旨宣言書》,宣稱公司的首要任務是創造一個更美好的社會,重新定義公司價值,不是股東利益第一,而是社會價值。
正如德魯克所強調的,企業存在的本身就是在承擔一種社會責任,對于創業創新服務企業來說,更是如此。
數據顯示,改革開放40年,中小企業為社會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
顯然,為中小企業創造價值正是為社會創造價值。一方面,創業創新服務企業需要致力于提升社會營商的效率,包括積極爭取國家的各類優惠政策,通過專業化一站式服務,應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和服務手段,幫助中小微企業成長;另一方面,創業創新服務企業需要致力于降低社會營商的成本,通過集中辦公、網絡辦公等共享模式對社會的資源起到集約使用的效果。
打開創富港的網頁,醒目的是企業對自身定位的描述:自成立以來一直以“協助創富者成功”為使命,致力打造成為一站式創業創新服務平臺領導者。在共享經濟模式下,“協助創富者成功”具有天然的社會價值和社會意義:盤活全國閑置土地樓盤資源,改造成為共享辦公空間,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創造更大的社會財富。
正因為致力于為“創富者”服務,在2020年疫情有效控制后,創富港迅速啟動了千萬元暖企&公益捐款活動,向受到疫情影響經營困難的會員企業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讓很多小微企業從困境走出來,盡管疫情初期的創富港也比較艱難。
2、利他型企業:主動選擇未來
利他主義并不僅僅是創業創新服務企業所需要的。
在技術和經濟的持續發展中,未來經濟將成為平臺經濟,企業已置身于平臺生態中,企業不是一種“零和博弈”的存在狀態,而是在客戶、員工、供應商的整個生態中發展。社會發展了,合作伙伴發展了,企業才能發展起來。
正如《超越利潤:利他企業讓利潤水到渠成》一書所說,利他型企業并不是真正的不考慮利潤,并不是完全的福利事業,而是當企業把社會、客戶、供應商、企業員工,包括股東都當成為之服務的目標時,企業利潤反而會自然而然地得到。
顯然,將企業定位于利他型企業,創富港是在主動選擇未來企業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