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離不開規劃設計,堅持高起點、做好頂層設計很重要,有時甚至要“騰籠換鳥”。
從鋼鐵巨人到綜合性現代園區,北京百年老廠首鋼正經歷著特殊的改造和轉型,融合工業遺存與現代元素,借助冬奧契機,以實現涅盤重生。
石景山首鋼廠區曾是中國最先進和鋼鐵產量最大的“高爐”,素有“十里鋼城”之稱,是我國工業的奠基者之一,也是頗有分量的北京經濟“名片”。2005年首鋼為迎接2008年北京奧運,把鋼鐵產能外遷到河北曹妃甸;2010年首鋼工廠徹底告別高爐,開啟國際化轉型升級之路,推動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在此落地。
如今,首鋼被賦予了更多的希望。在新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首鋼定位為“傳統工業綠色轉型升級示范區、京西高端產業創新高地、后工業文化體育創意基地”,為五個區域級商業中心之一。
仲量聯行華北區董事總經理張瑩告訴記者,新首鋼園區是城市更新的新標桿。以冬奧會為契機,這座園區正在承載著新的歷史使命,也會讓世界記住它的歷史與創新。
張瑩參與了首鋼城市更新項目,去年,北京市發布了“新首鋼三年行動計劃”,張瑩告訴記者,未來三年,新首鋼地區的建設將與冬奧會籌辦、老工業區有機更新、綠色高端發展緊密結合,以減量發展為基本原則,嚴控建設規模和人口規模,打造一個世界級的城市更新示范樣本。到2035年左右,努力建成具有全球示范意義的新時代首都城市復興新地標。
步入5G時代,新首鋼不僅將構建北京產業創新的新高地,承擔完善北京產業創新鏈條、以5G+工業互聯網推動產業復興的重任,而且生態復興也將徹底顛覆之前人們對首鋼廠區的刻板認知,引入可持續發展的全球標準,提高居民幸福感、企業歸屬感、城市獲得感、文化自豪感。即使在疫情之下,新首鋼的城市更新依然在按部就班地進行,保障以最好的姿態迎接2022年冬奧會。
在距離北京1800多公里之外的成都,近年來也在持續進行城市更新。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劉璐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舉了一個例子——成都東二環附近的原“東郊”。上世紀成都發展工業的時候,很多廠布局在城東。隨著城市的發展,市區不斷擴大,廠區不再適合布置在如此靠近市中心的位置。而且市區土地價值隨著城市和房地產的發展急劇增大,大大超出了工業用地的產出價值。所以本世紀初開始,成都把這些廠繼續東遷到龍泉驛區等區域,而市區土地變成了商住用地,通過“騰籠換鳥”實現了土地價值置換和城市更新“一箭雙雕”。
劉璐還以成都和重慶為例,剖析成渝其實逐漸在走出一條越發明顯的城市差異化發展道路。劉璐說,重慶有便捷的長江航運優勢,這一點成都沒有。“歷史上成都就是西南的商貿中心,商業優勢明顯。另外,成都還在電子信息等領域有人才優勢,而成都平原優勢也適合發展大規模制造業。”在劉璐看來,每個城市都希望發展高精尖產業,成都也是如此。
其實,城市更新不只是局部的舊城改造,還涉及生態環境的整體提升。仍以成都為例,寬窄巷子、錦里等都是成都舊改成功的案例,而當地規劃建設的世界最長綠道和中心城市中最大的公園錦城公園則是一盤妙棋,這盤棋橫跨12個區,涉及生態用地133.11平方公里,園內環境優美,生態價值巨大。戴德梁行曾經算過一筆賬,項目建成后,能為成都帶來“兩個一萬億效益”:一是從公園建成到2050年,市民以及國內外游客對錦城公園的廣泛參與,能累積產生超過一萬億元的消費支出。一是錦城公園能極大提升內部及周邊建設用地和物業的經濟價值;經測算,因為錦城公園建設,相關土地的收入總額將達到一萬億元。
這“兩個一萬億效益”,既是環境改善提升為成都全體市民塑造的新財富,也是城市品質提升和價值轉化最生動、最形象的表達。
來 源:中國經濟時報
編 輯:li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