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地題材 本項目所在先農壇,又名山川壇,是明、清兩代帝王祭祀先農、山川、神祗、太歲諸神的地方。本項目具體座落在神祗壇和地祗壇。其功能是皇帝用來祭祀先神之場所,特別的是明、清兩代皇帝著布衣種地之所,民間所說的皇帝“一畝三分地”就在這里。 在封建時代,土地財產是所有財產中最大的財產。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充分說明了統治者對土地的高度重視;实墼谶@里親耕的“一畝三分地”有著極其重要的象征色彩,它是通過親耕親做來表示對土地的擁有。也象征社稷的繁榮昌盛。 另外,這幅地塊有著同北京城墻一樣悠久的歷史。始建于明朝永樂十八年,跨越明、清兩代。見證了多少改朝換代的江山變遷。所謂滄海桑田在這里尤值得玩味。這一片區區“一畝三分地”的桑田,歷史賦予了它多么濃厚的象征色彩!先農壇所祭祀的神,是農耕文明中最重要的神之一——先農神。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在中國傳統社會里,以食為天的價值觀念。這里所傳遞出的不簡單是農耕觀念,我們可以借此看到傳統價值觀念對自然神的敬畏,對農神的尊崇,對土地的依賴;实墼谶@里的祈愿實際上代表國家的祈愿。它表達了對五谷豐登、豐衣足食、天下太平的向往和要求。 特別有意思的是,明、清兩代皇帝在這里所扮演的角色;实墼谔靿⒌貕捞鞎r都是身穿龍袍,自喻天子祈求天地保佑。而在這里,皇帝卻毅然脫下了象征皇權的龍袍;身著布衣,躬身親犁。不但自己親耕,還要大臣耕種。這可以看出,面對先農神,皇帝甘愿自貶為農民,作為普通勞動者辛勤耕耘。以表示“粒粒皆辛苦”的勞動價值觀念以及對土地和先農神的絕對虔誠。 傳說中的恭親王求雨成功,可以看成是某種神秘的結果。它的靈驗證明了這里所供奉神明的存在。 這里所供奉的神,主要有五岳、五鎮、五山神,四海、四瀆神。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對自然力的頂禮膜拜。同時,也有著山水結合的自然觀。 所有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去重視的素材。 這幅地塊的現狀,基本上已經看不見歷史脈絡。歷史的變遷,使它基本被淹沒在舊城區中去了。只留下一點殘跡存在其中,但很難去想象500年以來的歷史片段。
二、土地性格 我們所說的土地性格一般會受制于以下幾個因素;城市性格(區域特征)、時代變遷、居住人群、城市經濟(區域經濟帶)等。 這幅地塊原有的性格其實相當明顯,相當鮮明,總結起來,它具備這樣幾個特色: 1、皇權意識。 這里是皇帝的“一畝三分地”,是皇帝親耕的試驗田,是皇帝的絕對私產。 2、高貴等級。 這里是最高的等級識別的地方。只有皇帝、皇親及近臣才有資格踏入這片小小的“一畝三分地”。這里所祭祀的先農神和山川神,也是他們的立身之所。因此,它神圣不可冒犯。 3、神秘色彩。 這里也具有通靈和神秘的特色。 4、風水寶地。 因為它是祭神之地,所以是上佳的風水寶地。 目前,以上這些性格似乎已難以看到。這幅地塊所表現出的性格與南城其他項目別無二致。弱小,而又缺乏某種依靠,如經濟、科技、文化等;無傾向性,更無擴張性;并不清貧,但也絕不富有;交通環境位置優越,但居住人群散亂;缺乏城市歸依;缺乏地標和中心;可達性很好,可識別性很低……總之,灰色,無鮮明個性。 通過這些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這幅地塊的土地性格與其他地塊不同的地方,是具有雙重性。它的外在性格,是目前所表現出來的灰色,無鮮明個性的特征。而它的高貴的內在性格,一直沒有展露出來。 這也是我們在開發過程中特別需要關注的地方,就是如何挖掘這幅地塊的內在性格?
三、土地價值 這幅地塊的土地價值實際上有兩個價值構成,一個是歷史價值,一個是現有的文物價值。 這幅地塊的土地價值集中表現在歷史遺跡的保存,如拱門、古樹、壇墻等。另外,它是祭祀先農神和山川神的所在;因此可以說它是圣地。有著和其他地塊絕對不一般的高貴性,這幅地塊有它的神氣。 從位置上說,它處在中軸線南端,與天壇相呼應的地方,恰好是龍脈所在,因此有許多來歷和講究,需要我們一一破譯。 從區域地段上看,這幅地塊是地道的皇城根所在,這也是它重要的一個特色。 這幅地塊的土地價值在現在及未來所呈現出來的將是歷史名勝與旅游名勝所在地。它依賴于三大環境的支持; 1、歷史環境。 500年的皇家祭祀之地,500年的皇家文化,500年的龍脈象征。 2、人文環境。 先農壇已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區。該區域的發展規劃就是旅游名勝。它的居住人口將會減少,旅游人口將會增加。尤其是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濃厚興趣的外籍人口將會明顯增加。 3、自然環境。 該地塊的自然環境也是得天獨厚。其北依國家級文物保護區的先農壇歷史名跡公園,南臨即將通航的南護城河,綠化環境十分優越,是理想的居住區域。 完成于2001年8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