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北京寫字樓市場的關鍵詞是:限外、解禁、上市、頂級和物業稅。2007年是北京寫字樓企業重新尋找市場機會的一年,在國家持續限外調控和央行頻頻加息的背景下,寫字樓的營銷模式正涌現出更多的驚喜和創新。以遠洋地產、SOHO中國為代表的本土新一代商業房地產企業成功赴港上市,為2007年北京寫字樓市場增添了濃重的亮色。以華貿中心、凱晨世貿中心、銀泰中心、金地中心為代表的一大批面向未來的頂級寫字樓的落成,使北京寫字樓的整體品質再上一個臺階。
從供需關系來看,今年寫字樓市場新增供應量與2006年相比略有增加,市場需求保持旺盛。房訊網調查報告顯示,2007年上市寫字樓租售項目數量達51家,平均每月4.3家,供應量達378.4萬平方米,與去年同比增加9.3%。同時,2007年北京寫字樓市場租售吸納量超過160萬平方米,與去年相比下降11%。
從租售價格上看,租金和售價開始出現背離,雙雙飄紅的局面不再,租賃市場在供應量持續攀升的壓力下導致租金下跌,銷售市場在住宅市場持續漲價的刺激下導致售價彈升。根據房訊網的最新統計數據,截止2007年12月,北京寫字樓市場平均售價19172元/平方米(建筑面積報價),與2006年相比上漲14.1%;平均租金162元人民幣/平方米/月(建筑面積報價),與2006年相比下降3.0%;空置率20.8%,與2006年相比上升12.4%。
從商圈分布上看,傳統的“3+X”格局依舊,CBD、金融街、中關村三大商圈繼續領跑,霸主地位短期內難以撼動。新興的二線商圈如東二環商圈、燕莎商圈、亞奧商圈、南部商圈、望京商圈等,由于有產業的支持而各具特色,并打上了鮮明的產業烙印,如東二環商務帶的傳統總部經濟,BDA商圈、望京商圈的國際化產業,上地商圈的高科技研發產業,亞奧商圈的2008奧運概念,燕莎商圈的國際化社區優勢,北京多中心商務格局的出現初具雛形,并將對未來的寫字樓市場產生重要影響。
從產品結構上看,商務公寓在“住宅禁商解禁”中迎來轉機,高端產品在“多重限外政策”下保持觀望。據統計,北京有60%以上的公司開在住宅樓里,利用居民樓開辦公司的占用面積不少于1200萬平方米,這一數字幾乎相當于目前北京甲級寫字樓的總存量。2007年年末公布的《北京市房屋租賃管理若干規定》,證實了年初時關于住宅禁商解禁的傳言,在執行了近一年半的時間后,北京住宅禁商令終于有條件地打開了。北京市工商局相關負責人在解釋新規定的出臺時表示,住宅禁商有條件放開主要是基于《物權法》的規定,重在強調居民自治的理念和原則,主要由民事關系來調解。
對于高端寫字樓產品,尤其是以整售策略為主的純寫字樓而言,2007年始終面臨“多重限外令”的壓力。特別是臨近年未,又一利空消息令業內外人士憂心重重。在"改變城市的力量"中國地產峰會上,北京大學不動產研究中心主任馮長春表示,物業稅可能明年試點,而且最先從商業地產開始征收。馮長春解釋說,由于商業地產、寫字樓等牽涉面積比較少,所以物業稅最先從商業地產開征。繼而將征稅對象擴展到擁有多套住宅的業主,逐步實現只要擁有房產都應該納稅。
2007年北京寫字樓大單交易頻現,同時在住宅市場瘋狂漲價的背后寫字樓的投資價值日益凸顯,此前專注于住宅類的投資者,也紛紛轉向商業地產,很多投資者認為商業地產是"避風港"。如果物業稅空降商業地產,開發商、投資者將如何應對?
總之,一方面由于《北京市房屋租賃管理若干規定》從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執行,另一方面物業稅試點尚處于醞釀階段,因此這兩個政策對整個寫字樓市場的影響尚有待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