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福州發家的三盛集團,以設立上海總部為錨點,發力長三角乃至全國、志在三年千億目標。
2019年初三盛集團董事長林榮濱提出,三盛集團地產板塊三年實現資產千億與銷售千億的“雙千億”目標。
在此目標下,三盛集團地產板塊上市平臺三盛控股(2183.HK)去年業績大增,實現毛利7.5億元,同比增長97%,凈利潤3073萬元,實現扭虧為盈。
同時,三盛控股加速拿地進程并布局全國化。其中,長三角區域是三盛控股的重倉區域,去年新增8宗土地中長三角區域占得“兩席”。今年前六月,三盛集團在全國共計拿下16宗地塊,新增貨值超330億元,其中56%集中在長三角區域。
雙千億目標下業績穩健增長
三盛控股業績穩步增長。年報顯示,2019年,三盛控股毛利為7.5億元,同比大增97%;毛利率36.7%,同比提升102.8%;凈利潤3073萬元,實現扭虧為盈。2019年簽約銷售金額為113.3億元,整體經營狀況良好,財務狀況保持穩健。
物業投資也帶來了較為穩定的收入。截至2019年12月31日,集團共有22個開發中及持作未來開發的物業發展項目。與此同時,多元化的物業投資組合亦為三盛控股帶來可觀的回報:2019年,三盛控股的投資物業收入達2980萬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07%。
從銷售貢獻上來看,三盛控股超八成銷售業績來自福建區域。2019年,三盛控股來自福建區域的銷售貢獻高達86%,僅福州一市的銷售貢獻就達66%,而長三角貢獻率為12%。克而瑞指出,三盛控股對福建市場依賴較高,容易受到單一市場波動的影響。
為打破區域化的束縛,2019年三盛控股也隨之進行了一系列的戰略調整。去年9月,母公司三盛集團在上海虹橋設立總部,正式啟動“福州+上海雙總部戰略”,人才團隊和地域雙雙升級優化;12月,三盛控股舉行了股東特別大會,通過了以2.31億港元收購福建盛創、福州宏盛、福建天壬及漳州德友盛等地產項目,意味著三盛集團對三盛控股的首輪資產注入宣告完成,三盛控股的土地儲備和可售項目資源將進一步增加,運營績效、資產規模和盈利能力方面亦可隨之顯著提升。
2020年起,堅持“走得快不如走得遠”的三盛集團就已在多個方面進行了調整與應對。據悉,2020年,三盛集團將深化堅持地產為主業,以教育和科技制造為兩翼,以地產相關產業鏈業務為補充的戰略布局,初步形成以上市公司為核心企業的“1+N”發展模式,推動集團“雙千億”戰略的落地。
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三盛集團總資產已達到234.8億元,現金流穩定,手持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合共約12.2億元。除充足的現金流外,集團尚未使用的授信額度約為508360萬元以及尚未使用的銀行及金融機構授信額度約為58360萬元。
半年新增貨值超330億重倉長三角
三盛地產集團總裁馮勁義表示,如果要在整個行業中生存下去,規模還是相對重要的。三盛原來在福州的影響力和規模都名列前茅,但是要擴大規模,就必須跳出福州。
2019年全年,三盛控股通過招拍掛、收并購等方式共計新增8宗土地,新增總建面193.9萬平米。其中,長三角區域占得“兩席”,建面占比約12%,是三盛控股除福建地區外,唯一外拓的區域。
截至2019年末,三盛控股的總土地儲備建面約為432.1萬平方米,分布在海峽西岸、長三角、環渤海以及東北的11個城市,其中,長三角地區的土儲建面占比達10%,僅次于福建地區,排在第二。
長三角區域是三盛控股的重倉區域。去年8月,三盛控股斥資4.58億元拿下江蘇省常州武進區一宗商住用地,土地面積約4萬平方米,計容建筑面積約7.96萬平方米,平均土地成本5753.77元/平方米。財報顯示,4.58億總價居三盛控股2019年新增土地價格榜之首。
進入2020年,公司加速拿地“屯糧”。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三盛集團在全國共計拿下16宗地塊,新增貨值超330億元,其中56%集中在長三角區域包括杭州、溫州、無錫在內的熱點城市。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季度疫情期間,三盛擇機“逆勢”拿地,共獲取6宗地塊;一季度后,公司緊抓土地市場窗口期,加速回補土儲,拿地節奏明顯提升。
對此,三盛集團表示,其所秉承的發展戰略是“拓布局、調結構、重深耕、廣合作”。公司認為應該“先走再跑、邊走邊跑”,將資源傾斜聚焦在長三角的同時守牢福建大本營陣地,這樣才能打好地產下半場突圍之戰。
2019年以來,三盛集團投資策略調整為“4-3-3”,一方面持續強化在收并購市場上的優勢,從合作模式、交易結構、決策效率等方面持續優化;另一方面通過公開招拍掛進一步擴大公司合作平臺,同時充分利用產業優勢在重點關注的城市尋求勾地機會。目前,三盛已初步布局長三角城市群,并持續在大福州都市圈筑牢根基。
6月40家房企
融資1303億環比上漲114%
近日,同策研究院發布數據顯示,今年6月,其監測的40家典型上市房企共完成融資金額折合人民幣共計1303.56億元,環比上漲114.62%。受疫情影響,前四月房企融資規模性跳水,但隨著疫情的控制與好轉,加上房地產市場的逐步平穩,房企融資于6月回暖爆發。
6月40家房企債權融資金額777.78億元,占房企融資總量的59.67%,環比增加46.63%;股權融資金額為525.78億元,占總融資金額比重為40.33%,環比大幅增加583.33%。
融資成本方面,在已披露的數據中,融資成本最低為萬科成功發行的五年期的2020年第三期公司債券,募集資金8億元,融資成本3.2%;其次是金地發行的2020年第二期中期票據,募集資金20億元,融資成本3.3%。融資成本最高的為中梁控股發行的于2021年到期的優先票據,發行規模2.5億美元,利率為8.75%。整體來看,在已披露的數據中,各房企融資成本下降。
從具體的融資方式來看,債權融資方面,信貸借款、債券發行依舊是各大房企的主要融資渠道,但在此基礎上,其他融資方式融資金額大幅提升,可見房企仍在不斷探索多元化債權融資方式;股權融資方面,雖然股權融資面臨著成本高、股權稀釋等風險,但可有效降低杠桿率,從而尋求更多的融資來源。
同策研究院陳朦朦認為,受國內政策扶持與海外資本市場復蘇雙重利好的加持,短期內中國房企融資壓力會有所緩解。一方面,在流動性寬松、貸款利率下行等政策下,房企信貸、境內發債成本有所回落,且利率下降的趨勢或將延續一段時間,境內融資得到進一步重視。另一方面,隨著6月海外疫情的緩解,境外融資窗口再次打開,房企外債發行與海外配股數量明顯增加,且融資成本也有所回落,房企將會把握境外渠道拓寬融資來源。
來源:長江商報
編 輯:chenh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