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文喜 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
面臨的挑戰
商辦物業作為商業地產的重要組成,需要調整運營思維、開發思路、調整資產管理模式。
第一,商業地產行業面臨高負債、高杠桿推動下的高周轉模式。上一輪通過居民加杠桿實現了行業杠桿轉移和去庫存,而這一輪的調整,尤其是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市場形勢急劇轉淡,最明顯的標志就是有些排名百強的房地產企業爆雷,還有一些出現了信貸違約問題,行業形勢不容樂觀。
第二,新冠肺炎疫情的不確定性,增加了房地產行業回暖的難度。一些商業地產企業憑借以往"10年一個長周期,3?4年一個小周期"的規律進行判斷決策,忽略了當下的不確定性因素,在行業普遍去杠桿的情況下還在加杠桿,導致了現金流斷裂等危機,說明這一輪周期確實具有和以往行業周期不同的特征。行業的基本面和底層邏輯已經發生改變,我們不能再用以往的眼光和思維看待行業的發展。商辦物業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規劃要求的被動性的持有,即開發商持有很多配套商業、配套辦公造成的物業沉淀并不是主動性開發。商辦物業的開發和運營需要長期資金、大資金、低息資金的支持,而現有商業地產開發和運營任務,都由短線、高息、流動性壓力較大的資金來運營,所以,行業發展存在一定難度。第三,經營環境面臨從生產型社會向消費型社會的轉型。90后、00后成為當今時代的消費主流,作為新生代的他們一出生就與網絡信息時代無縫對接,受數字信息技術、即時通信設備、智能手機產品等影響比較大,思維方式、行為方式、消費方式發生了巨大改變,所以,企業的運營發展模式也需要隨之改變。目前,我國的發展模式面臨從中國生產、歐美消費的外向型經濟轉向更加依賴自身消費的雙循環模式,強調靠內需、靠消費推動經濟增長,經濟發展的動力正在從生產型轉向消費型。隨著需求的改變,如今的商業地產空間不僅局限于一個產生交易的簡單空間,更多還需要對消費者做"知識生產"。房地產企業要對知識生產、消費文化、區域發展、城市互動等多方面進行分析,提升服務品質,提供專業、優質的寫字樓托管運營服務,以賦能作為新路徑,順應時代發展新趨勢,搭建更加完善的運營管理流程和高效化的服務體系,為未來的商辦物業發展探索新路。
孕育新機遇
在市場和行業發生變化的時候,也孕育著商辦物業的新機遇,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迎來了行業并購整合的新機遇。行業從增量市場走向了存量市場,存量盤活及更新改造空間巨大。存量市場一個很大的主題就是并購、整合,由具備專業資產管理和運營能力的機構承擔更多持有和運營的責任。商辦物業已經進入了從"重數量"到"重質量"、從"重開發"到"重運營"的時代。商業地產企業可以以新的方式改造運營存量物業,改造升級寫字樓、產業園、老舊工業園區等,打造個性化空間,為合作方提供辦公空間運營管理委托等一站式服務,用有效的運營管理為物業賦能,挖掘、創造出存量空間的商業價值。因此,一些專業運營商在存量時代將會更有價值,行業地位被鞏固。
二是推動行業規則變動的新時代。當下行業基調已經發生變化,而給出的既定條件無法改變,只能反向推動主管部門完善行業規則。比如北京市已經在做試點,把住宅和配套商業地產的比例再調低,或者分別銷售或運營,不再把兩者捆綁在一起,變為純住宅出讓,或者在比較好的地段以純商業地產的方式出讓,開發與運營逐漸剝離,輕資產化運營成為行業趨勢。因為在不成熟的地段強行配比高比例、大體量的商業地產,將導致物業供應過量和招商運營困難等問題。
三是流動性為王時代的到來。流動性是體現商辦物業價值的重要依據。在同樣的運營水平、收入水平之下,流動性是鑒別商業價值高低的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在目前市場不夠活躍、運營存在困難的情況下,更要以流動性來支撐運營,以應對商業地產的物業價值支撐不足的問題。另外,資產證券化和類資產證券化將進入發展的快車道,因為資產證券化是提升商辦物業流動性的一個核心金融手段。我們相信,環境越是變化,越能激發企業的反思與變革能力,越會涌現出一批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
來 源:《企業家》雜志202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