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殼研究院近日發布的《北京市寫字樓市場監測報告》顯示,北京寫字樓空置率創歷年新高;預計2021年北京依然會迎來110萬平方米左右的新建甲級寫字樓項目,大體量的新增供應集中入市會加劇市場競爭,導致空置率繼續上升,租金水平持續承壓。新形勢下的寫字樓產業如何破局?
12月25日,由全聯房地產商會、房訊網聯合主辦的中國寫字樓產業園發展論壇第十七屆年會在京舉辦,全聯房地產商會副秘書長兼房訊網董事長劉凱表示,呼吁構建商業辦公保障體系,助力實體經濟發展。一是穩定商業辦公市場,建議放開北京上海等城市商辦限購中關于面積和資格的限制;二是加快商辦租賃市場保障體系建設,建立覆蓋多元化的、多層次的商辦租賃市場;三是建議成立中小微企業辦公住所保障基金。
劉凱認為,商業地產行業的新商業、新辦公、新園區、新居住四大趨勢有望創造更廣闊發展空間。必須及時捕捉行業發展的最新動態,順應行業發展大趨勢,繼續推動國內商業地產進一步高質量發展。
商業地產作為樓宇經濟、產業經濟鏈條上的重要一環,應該積極主動融入新格局,將行業發展、企業發展融入國家戰略。
全聯房地產商會秘書長趙正挺表示,商業地產應該把握住消費與科技兩大新引擎,推動商業地產高質量發展。以團體標準為契機,推動行業供給側的改革;注重市場需求側的管理,尤其服務好中小微企業的選址需求;利用好綠色科技賦能,通過科技化手段構建品質樓宇智慧辦公,推動智慧化、生態化、綠色化、健康化樓宇的構建,助力商業地產駛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
清華大學房地產研究所所長劉洪玉表示,2020年房地產行業再次取得超預期發展,開發投資規模、銷售額等指標再創歷史新高,頭部房企銷售業績普遍超越去年,房地產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高。
劉洪玉認為,新格局下房地產市場發展的宏觀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國際環境、技術環境、政策環境均發生變化,在住房改善性需求廣泛、商業地產的資產管理和運營管理服務活動得到重視以及地產科技方興未艾等多重作用下,未來房地產行業高質量創新發展空間巨大,房地產企業面臨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科技成為行業價值增長的關鍵動力。
京投發展股份有限公總裁高一軒表示,未來人在情感、社交和可持續發展上的追求會導致房地產商業模式發生改變,房地產行業應堅持“空間正義”即人本主義的空間觀念,基于對社群和社區的運營,通過構建多元化的場景,滿足人的深層次需求,打造出以人的幸福感為核心的理想生活樣式。
中交房地產集團副總經理周濟認為,中國房地產行業應建立自身主流的價值觀,即精益思想,構建能夠走向未來科學發展的中國房地產企業的文化、戰略、品牌、供應鏈、產品與服務的規范標準與創新體系,并構建集品牌體系、供應鏈體系、產品體系三位一體特色房地產業務核心競爭力。
高力國際華北區董事總經理嚴區海表示,“十三五”期間,北京寫字樓經歷了從市場平穩期向高供應期過渡的階段, 2021年北京寫字樓市場將迎來供應高峰,單年新增供應量或接近157萬平方米,市場存量租戶的競爭將變得更加激烈。“十四五”時期,隨著2021年供應高峰的結束,在服務業擴大開放和自貿試驗區的兩區建設的大背景下,改革開放和創新引領推動需求回升,北京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寫字樓市場將進入3到5年的去化周期。
來源:經濟日報
編輯:wang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