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金融業強監管高壓態勢仍然不減。《經濟參考報》記者根據銀保監會官網公布的信息統計,開年以來(以罰單披露時間計),銀保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對各類型銀行業機構(不含個人)已累計開出罰單150余張,罰金金額也已逾1.5億元,其中不乏多張千萬級“天價”罰單。值得注意的是,在加強房地產金融調控下,今年以來銀行信貸資金涉及違規“輸血”房地產罰單明顯增多,占罰單總數比例超過半數,相關罰金累計過億元。
延續2020年的處罰重點,信貸違規仍是銀行罰單“重災區”。從銀保監會披露案由看,銀行信貸業務被罰原因包括貸款“三查”不到位、貸前貸后調查管理不到位、違規發放貸款、信貸資金貸后監督不力、客戶未按合同用途使用授信等信貸業務相關領域、虛增存貸款、貸款風險分類不準確等。
例如,工行重慶市分行因“為虛假并購交易發放信貸資金”“貸款‘三查’嚴重不盡職”被處以1550萬元罰款。中信銀行合肥分行因“授信工作嚴重不審慎”被罰145萬元。廈門國際銀行因“信貸業務審查不審慎,滾動發放無有效需求的存單質押貸款,虛增存貸款”被罰80萬元。
在信貸違規中,銀行業金融機構“涉房”“涉土地”的違規操作成為罰單“重災區”。在今年以來銀保監會開出的多張千萬級“天價罰單”中,幾乎全部涉及房地產金融。從違規“涉房”貸款處罰對象看,既有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等大中型銀行,也包括農商行、城商行、村鎮銀行等中小機構。
1月8日,銀保監會對7家金融機構批量公布21張罰單,其中涉及三家商業銀行。其中,工商銀行因“理財資金違規繳納或置換土地款”等23條案由被罰5470萬元,這也是今年以來銀行業最高罰金。郵儲銀行也因“同業投資資金違規投向‘四證’不全房地產項目”等26條案由被處以4550萬元罰金。
此外,包括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光大銀行、江西德興農商行等30余家銀行也因涉及違規發放商業用房貸款、個人消費貸款用于購房、違法違規向房地產開發企業發放流動資金貸款等原因被處以幾十萬至上百萬不等罰金。
業內人士表示,違規放貸或信貸資金貸后監督不力極易導致借款人違約和騙貸行為發生,為銀行信貸資金安全埋下風險隱患;另一方面,信貸資金繞道流入樓市、土地市場,會導致居民杠桿率以及房地產市場泡沫增加。
“涉房貸款之所以在信貸罰單中占比較高,一方面因為房地產貸款是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的重要部分,在銀行業貸款中占比較高。另一方面也因為近年來房地產高速增長,銀行業盲目加大對房地產信貸投入,部分銀行為獲取利潤、爭奪客戶不惜突破政策紅線。”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分析稱。
銀行在業務實踐中對資金流向難以進行有效監控也是涉房信貸業務頻頻踩雷的原因。一大行華東地區分行信貸部門經理對記者表示,監管機構始終都在嚴格監管信貸資金違規進入房地產市場,但銀行在貸后對資金用途進行監控并不容易。“比如,試圖將貸款資金流向房地產的企業往往存在多頭開戶,資金在多個賬戶間轉移,這就導致原放款銀行難以監督資金流向。因此銀行就要通過客戶賬單流水、繳稅憑證等進行判斷,需要大量工作人員審核,提高了運營成本。”該經理指出。
金融監管部門已進一步強化房地產金融調控力度。2020年12月31日,央行、銀保監會發布《關于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傳達了監管部門對房地產從嚴調控的政策預期,促進商業銀行信貸投向的優化轉型。
業內人士認為,涉房涉地貸款核查管控仍將是后續監管重點。董希淼表示,防止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有兩個意義。一是防止經濟過度房地產化;二是防止房地產過度金融化。從根本上,都是為了更好地堅持“房住不炒”的基本定位。
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指出,預計在房企融資受限、資金壓力較大的情況下,銀行和房企均存在違規信貸的動力,因此防止信貸風險、業務操作風險仍然是監管重點,在“房住不炒”的政策被不斷重申的背景下,涉房監管力度或將進一步得到加強。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認為,對于資金流向等監控難點,下一步可以加強信息共享,防范金融風險,保持房地產金融的平穩健康發展。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輯:wangdc